近日,谷歌宣称他们已开始将搜索结果中用“网站名以及层级路径”取代了原本搜索结果中长长的 URL 网址。简单来说,就是像下图黄色圈住的部分:
URL 网址要被更加简单层级分明的路径取代了。毕竟原先一长串仅供机器识别的超链接地址,对于人们来说意义不大。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-Lee 曾认为“Http://”中两个反斜杠是完全的多余,这导致“人们需要更多地使用手指”。
而尽管 Google 目前这个举措只在手机端进行,区域也仅限于美国,但科技公司消灭网址的举措由来已久。
在互联网刚兴起不久,导航站和搜索引擎成为早期人们网址记忆外包的重要工具。
早在 1994 年的时候,你就根本无需知道某个网站的链接,在雅虎的对应分类里找到它就能点击进入了。而到了搜素引擎时代,甚至无需逐级地在分类中查找,用 Google 搜索一下想要的关键词,就能找到所需要的网站。在这一过程中,网址显得愈加的不那么重要,而普通用户也根本不可能记住日益增长的网站地址。
在 Firefox 和 微软的 IE 浏览器等中,早已支持记忆和自动补全网址。这意味着,用户通常根本无需输入完整的网址,浏览器就能帮你完成诸如“ http://www. ” 那些无用的步骤。而在苹果的 Safari 浏览器中,它甚至默认隐藏了完整的网站地址,把那些无用的基本形式都省略掉了。既然 URL 地址仅仅是给机器使用的,那又有谁会关心它们到底显示与否呢?
随着社交网站链接到全球各个角落,在 140 字的限制条件下,为了提高阅读体验和节约有限的字数,短域名服务开始出现,由此来取代原本冗长的链接。网址于是显得更加没有意义。以至于在如今的新浪微博中,链接干脆直接被显示成了“网页链接”四个字,根本不再出现任何字母和符号构成的超链接形式。对于用户而言,只需要浏览所关注的人分享的内容即可,看到喜欢的内容直接点进去就是了。网址的意义被进一步淡化。
目前,像 Facebook 和微信这类社交巨头更是试图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入口,自身整合了大量的互联网服务。从基础的新闻资讯类的阅读服务,到线下的支付和导购,社交网站极力想把我们的整个生活包纳进来。然而,用户在这些网站上面停留的时间越长,通过网址对其他网站进行内容访问的概率也就越小。
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,使得手机上形形色色的应用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常用入口。移动应用比起网站而言,拥有更好的操作体验,更适应离线的运行环境,而且运行的更快。不过,手机应用的下载通常可不需要用户记忆网址。例如,在 iPhone 上,下载 App 一般在 App Store 进行;对于 Android 手机,用户则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和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市场来完成下载。
此外,二维码诞生和普及让人们只需要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扫描,就能进入网站。在线下与线上的连接中,复杂的英文与符号也脱离了大众的视野,被黑白构成的方块所取代。
随着这些网址杀手开始一点点占据我们的生活,可能有一天,你会根本不记得那些 URL 网址是什么东西了。不过,这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重要的是,新形式的互联网入口正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便捷。